上周,东融接到一位客户的咨询,说自己之前一直有合理使用信用卡,每个月的房贷也按时在还款,征信是没有任何问题的。最近有一笔钱需要短期周转,在某银行的APP上看到了一个自认为比较合适的产品,但是提交申请后,却收到拒贷的通知。不仅让征信上多了一次“查询记录”,还让自己产生了“拒贷记录”,真的非常担心后面遇到资金问题时会更难贷到款!客户不明白,自己今天东融带大家一起分析一下。
01不符合平台要求
一般线上快速操作申请的贷款基本上是属于信用贷,这类贷款不需要抵押物或者面审,只要条件符合,就可以快速申请通过、放款到账。但是信用贷一般是有一些特殊的产品门槛的,例如:借款人年龄一般要求22周岁以上;对借款人的户籍、从事职业、社保年限也有一定的要求。如果不满足这些门槛,是无法借到款的。
#东融建议
产品要求的硬性条件一般难以短时间内补足,可以尝试寻找其他能够符合办贷条件的产品重新申请。另外,在申请贷款时一定要仔细阅读申请条件、合约条款,防止出现多次拒贷的情况,影响后续借贷。
02多头借贷被监测
很多借款人在急用钱时,往往像热锅上的蚂蚁,为了防止被拒贷,抱着“这头不中,那头中”的错误想法,干脆同一时间内在多个平台一起提交申请。然而却忽略了一点——征信系统会记录下每一笔“贷款审批”的查询。查询次数越多,越容易被拒贷,因为金融机构会以此判定借款人的经济偿还能力较差、负债较高。
#东融建议
银行在审核贷款时会看查询次数。比如说平安银行,要求最近2个月最多3次(贷款审批+信用卡审批),有4次就不行。比如说建设银行,最近半年最多6次(主要看贷款审批,信用卡审批基本不看)。稳妥起见,我们一般建议借款人,最好在借款前半年,不要频繁查询、申请。如果已经产生了较多查询、申请记录,最好找专业的助贷机构咨询如何顺利贷到款。
03申请资料与实际不符
在提交贷款资料时,很容易忽略一些细枝末节,例如,提交的联系方式与当初在银行办卡时预留的电话号码不一致、身份证过期等。这些细节信息被平台审核到之后,会考虑借款人存在骗贷嫌疑,担心放贷后风险较高而拒绝贷款。
#东融建议
在申请贷款之前,详细检查资料是否更新、精确,确保无误后再提交。如果已经提交后才发现资料有误,要第一时间致电官方客服/贷款经理,解释清楚原因、重新提交。
04以贷养贷
很多长期依赖借款生存的人,容易走入“拆东墙补西墙”的困境,发展成“以贷养贷”的错误消费习惯。长此以往,负债的平台越来越多,虽然看似按时还了款,与此同时个人风险系数却在提升。这类申请者很容易引起借贷平台风控部门的注意,为了减少风险,风控部门可能会选择将其归类到借款黑名单,这也就导致了他们借贷失败。
#东融建议
“以贷养贷”不是长久之计,首先要做的就是停止借贷,别再将雪球越滚越大。其次找一个专业的助贷机构,寻找合适的债务优化方案,将多笔小额、高息的信用贷优化成大额、低息的抵押贷,减少借贷次数、按时还款,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。
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代,借款周转是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情,作为一个普通人,既要学会合理规划现有资金,也要学会预支未来资金撬动金融杠杆,为自己提升生活质量、寻求更好的发展。在此过程中,一定要切记,按时还款、养成良好征信,才能不被拒贷哦。
东融是一家成立13年的老牌助贷公司,已经发展成为业内成立时间最久、从业人数最多、覆盖城市最广的集团型公司。目前东融在全国20多个城市布局了40余家分公司,集团员工近2000人。如果您在资金上有任何问题,欢迎来到东融,我们会为您提供专业、高效的资金解决方案。